您当前位置: 圣才学习网首页 > 金融类 > 黄达《金融学》 > 学习指南

黄达《金融学》学习指南

◇ 教材介绍

《金融学》是对当前正在采用的《货币银行学》教材的重大改造和推进。目标是在继续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充分反映近年来金融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变革、演进和金融学科建设不断取得的开拓性成果,以满足提高金融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本次修订根据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修改和删减。

《金融学(第4版)》非常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和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亦可供管理学类专业教学使用及金融业内人士参阅。

 

◇ 作者简介

黄达,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作为中国金融学的主要奠基人,黄达教授从1950年起就开始讲授货币银行。

 1 个人简介

黄达,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中时毕业于天津市第一中学;1983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1991年11月至1994年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黄达于1946年就学于华北联合大学政治学院财经系,不久转为该院研究生。194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53年起,他先后任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等职。从1983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1991年11月至1994年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同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作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金融学家、教育家,黄达教授为人处世极其低调,无论学问还是人品都深得中外敬重。作为当代中国货币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中国金融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长期致力于对中国货币、银行、物价、财政及宏观调控等一系列经济金融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2 工作经历

1951年至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教研室主任;

1954年至文革,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财贸系系副主任;

1978年至1983年夏,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系主任;

1983年夏至1985年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1985年夏至1991年底,中国人民大学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长;

1991年底至199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1993年至1998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日本友好小组成员;中国~新加坡友好小组成员;

1997年7月13日至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第一届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

1999年9月至2001年9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

1994年9月起,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

1993年9月至1997 年,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经济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1991年9月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八五”规划经济学学科规划小组成员和经济学学科组、应用经济学学科评审组召集人;“九五”规划应用经济学学科规划小组和学科评审组成员;

1983年1月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1987年3月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7年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7年11月至1995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委员;

1995年4月至1999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委员;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学科评议组第一届邀请成员;

1985年3月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学科评议组第二届成员;

1991年至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学科评议组第三届召集人;

1997年至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3 社会兼职

1985 年9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

1979年10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物资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

1979 年12月,中国金融学会理事;1980年10月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1984 年6月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1995 年4月中国金融学会会长;2000 年7月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1991年 12月—2000 7月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3年1月,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199?年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

1980年1月,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1983 年6月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1999 年10月中国财政学会顾问;

1980年12月,中国价格学会常务理事;1986年1月中国价格学会副会长;现为顾问;

1990 年7月起,中国物资流通学会副会长;

1986年10月,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1999年4月中国企业管理协会更名为中国企业联合会,任顾问;

1991 年8月至1999年,第一届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

1988 年11月,第一届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

1993年3月,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

1994年3月,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

1994年7月,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委员会评奖委员会委员;

1982年至1997年,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

1985年夏,开始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委员会主席;

1993年6月,中韩友好协会副会长;

1998年7月10日,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特邀顾问;

1999年2月,中国经济学术基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老教授协会第三届、第四届顾问;中国老教授事业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常委、顾问。

 4 学术贡献

黄达教授从1950年起就开始讲授货币银行学及有关课程。在研究课题上,除了货币银行理论外,还扩展到物价、财政及综合平衡等问题。他的论著曾两度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多次获得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教材奖。

主编教材

《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流通与信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

《货币信用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9

《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北京市首届 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中国财政学会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奖)

《货币银行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国家教委审定全国高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教材”获:全国普通高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货币银行学(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教育部国家级重点教材”

《货币银行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获: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9

《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列入“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同时是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五本教材之一。

专著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货币和货币流通》中国财经出版社1964

《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1986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1995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工农产品比价剪刀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金融—词义、学科、形势、方法及其他》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年9月

主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黄金》中国财经出版社1965

主要论著

《黄达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收1985年以前主要论文)、《黄达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收1952~1998论文及短文) 其中:《中国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和通货物价问题》,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财政收支与信贷收支相互配合中的接合部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黄达文集》(1952~1998)中国人民大学1999

主持科研课题

1.国家“七五”重点课题《货币供求量问题研究》,成果为《货币供求问题研究系列专著•1~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993 ;作者:邓乐平;周慕冰;王松奇;尚 明、吴晓灵、罗兰波;王庆彬、周升业

2.“八五”延期项目《资金宏观配置问题的研究》。最终成果为《中国资金宏观配置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5月,作者:李鹰。

3.《关于我国部门经济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社科基金布置的项目;1995年6月完成研究报告,社科基金印刷,写作主力:杨瑞龙

4.《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体系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3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申报

博士点项目

1.《货币供给的宏观调控》(1985):并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货币供求量问题研究》项目执行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储蓄向投资转换机制的重构》 1993-1995

成果

陈雨露博士论文《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外部储蓄机制研究》

 5 蒙代尔奖

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的前身为“黄达-蒙代尔优秀博士论文奖”,由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罗伯特•A•蒙代尔(Robert.A Mundell)教授和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黄达教授共同冠名,2002年12月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创设。每两年评选一次,逢单年颁奖,迄今已颁发三届,有15位青年学者获奖。为了进一步扩大该奖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评选结果更加公开公正透明,2005年该奖项正式更名为“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

 6 人物观点

评论蒙待尔

蒙代尔教授刚才做的演讲我听了以后确实感想颇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自己的经历,把二战以后这么长时间里国际金融的联系发展变化,和相应的理论做了极其概括的演讲,这样一个演讲我们听着并不枯燥,应该说给我们很高的学术享受,最后关于人民币升值不升值,大家知道这是特别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蒙代尔教授最后的建议是既不能升值又不能贬值,而且幅度还不能太大,就像现在这样子就非常好。如果是这样,那就说明我们现在的政策就是这样。从1998年一直到今天就是这样,我们变化是万分之一,大家知道汇率变化按点算,这个点是万分之一了。8.27元,8.27元后面还有8.2700,就是在最后的一个零有所变动,升一点降一点,降一点升一点。这个8.27到现在还没动。应该说不止今天,从1998年到现在一直都在执行蒙代尔教授这个建议。

听了蒙代尔教授演讲以后,我特别的有那么一种感觉,今天蒙代尔教授这个演讲的效果集中在什么地方?比如人民币,我们政府逆向的建议跟蒙代尔教授的理论统一起来。今天蒙代尔教授开头就讲是三个教授对他的前途选择作出建议,是不是可以说今天蒙代尔教授的演讲,是对我们在座的400、500个年轻同学、学者提出他对你们前途选择的建议。

关于中国资本市场论坛

现在问题是对于这个社会成本怎么估计。就要改革我们原有的路径,必然要为之付出社会成本。这在经济学上没有问题。但是改革原有路径的社会成本一定要低于原来路径依赖的成本。只有如此,改革才是成功的,有利的。那么,怎么样衡量路径改革的社会成本和路径依赖的社会成本并加以比较?相关的变量那么多,怎么能算清?当然,有人说,路径依赖的成本极大,不用算。刚才成副委员长说的四个缺点,就是论证不改革的成本很大,很大。但这样的论证很难说服想拖延一段再看看的人——按照原样子,日子好像还能过得去。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感觉,问题的解决,可能应该寻求这样的选择:不管算清还是算不清,改革总比维持好。这句话可能太空洞了。这里面,不外乎两方面:

一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的流失不是始于今天,更不是因为全流通它才有流失——流失的过程是改革以来的长期过程。而且这里不是“零和游戏”,不会是国有资产的全损失。说双赢,不一定是一比一,也可能一方损失的多一点,但终归不是全损失。而且纵然有流失,恐怕对经济的发展也不会造成致命的损害。“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是不是还要深一步地考虑。

另一方面的责难——要得罪股民,而股民是得罪不起的!在座的,大概有不少股民的代言人。我说一句也许大家听着不太中听的一句话,在中国的各类人群里面,不应该得罪,但又不得不得罪的人群中,绝不止是股民一家。如果对股民得罪一下,造不成致命的伤害,而且今天得罪了,明天就可以大展宏图,这怕什么呢?

所以选择是不是可以勇敢一点。后果可能弄不太清楚。但有点不太清楚,大概总不会有碍于我们经济的发展。通过我们经济内部的潜力和目前发展显示的潜力来看,即使遇到了一些困难,受到了一些挫折,依靠自身的力量是能够克服的。

关于经济金融的运行

黄达教授认为: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思维框架:吸收、凝练一切文化精华建立起经典的范例,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就是最好的例证。其次,我们需要一个批判的思维框架:既应勇于肯定,又应勇于否定,一切取决于是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而不论源于何时,出于何人,来自何方。同时,金融学科建设又需要一个从不满足于现有认识,更不把自己的现有认识视为绝对真理的框架;只有永葆持续进取,才能为迅速发展、变化万千的生活实际提供理论服务……

黄达认为:对经济金融理论思维框架的概括很难表述精准,精准往往让位于模糊,繁不如简。黄达说,建国伊始,在金融理论建设中,我们拒绝西方,拒绝建国前的研究成果,同时漠视自己本民族的古代思想,这不符合“古今中外”的精神。而现在,西方经济理论、金融理论、金融知识又受到特别重视。搞市场经济并要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取得生存空间,不能不学习一直以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并在指导市场经济实践中得到验证的西方经济理论、金融理论。

在“市场化”理论大行其道的今天,黄达教授却提出要把研究计划经济纳入基础金融理论建设视野,认为不应该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截然对立割裂开来。20世纪的计划经济并没有同它自己依以脱胎出来的历史背景——也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割断联系;商品、货币及其规律,依然在计划经济中取得了一个特殊的但却是普遍覆盖的存在形态。

想想我们金融资本市场的种种似是而非、非此即彼的“创新”,其实可能就误在“半瓶醋”上,用计划经济思维操作市场经济,而又生搬硬套市场经济理论放任本该有计划分步骤进行的事情。黄达教授的话的确耐人寻味……

关于人民币

连年实现经济强劲增长背后的人民币,如何实现其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定位”———是否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三大货币”?在今天由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04)”上,我国金融理论奠基者、前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黄达教授表示,中国经济现在保持的发展态势,必将“支持人民币进入国际重要货币的俱乐部”。

但是对于人民币进入国际重要的货币俱乐部,黄达表示自己是不赞成以追求“老几”作为政策目标的。黄达表示,人民币将来走向“国际重要货币俱乐部”,会是一个好事,同时也要承担国际的责任,更多考虑政策的“溢出效应”,特别要考虑到和周边国家或地区甚至全球会产生一些什么样的摩擦。

说到亚洲地区国家货币政策之间是否进行协调和合作,黄达表示,亚洲地区的货币在国际协调和合作方面肯定“会逐步增加”,因为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开的一些会议,都表达了这样的意向,这是必然的趋势,当然这个过程不可能快速而顺畅。

 7 人物评价

业内普遍认为,黄达的学术思想,对形成新中国财政金融学科和财政金融理论的建设发展,具有开拓性的贡献。当黄达把蒙代尔教授等著名西方经济学家引荐到中国“生根开花”之后,自己却闭门谢客,淡泊名利,潜心学问。短短几年时间,领导完成了跨世纪《金融学》教材的编纂 ,并将以往11本著作整理续编成厚厚的六大本,单是这种治学的严谨与激情和那繁重的工作量,很难想象这是一个80岁的老人。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高度评价了黄达教授“立足本土、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严谨治学”的精神,希望业内弘扬这种精神,加强对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中重要理论问题的先导性研究,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金融理论的繁荣与发展。

 

特别说明:本作者内容简介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对本内容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 指定院校
 
◇ 配套教辅
{EbookList}